家中大米生的虫是什么虫子?对身体有没有害?


在中国主要储粮害虫有玉米象、米象、谷蠹、大谷盗、麦蛾等,玉米象和米象是中国大米储藏中的主要防治害虫,是我们家庭生活最常见到的“米缸刺客”。

  


秋收时节它们先在稻谷籽粒上凿孔产卵,再分泌黏液将孔封堵,外观上完全识别不了。每粒稻米中,仅能有一个卵发育成幼虫,但是每头成年雌虫有3-6个月甚至1年的存活期,在适宜环境下,一生可以产400个卵。

 


玉米象经历卵、幼虫、蛹的阶段至少需要30天,发育到成虫后才破米而出。也就是说,看似平常的稻米,有的刚 “怀孕”,有的是孕中期,还有的即将 “临盆”。千万别小看一粒种子“孕育生命”的力量。 

 


和玉米象一样,米象也将虫卵注入稻谷籽粒内部,其他储粮害虫则多产卵于籽粒表面。虫卵孵化后,幼虫会钻进粮粒内部取食、生活、生长、发育,并随着收获的稻谷进入产后收储。



粮仓会通过热风干燥、磷化氢、二氧化碳气体熏蒸、低温冷却等技术对付各种成虫,能把它们消灭个七七八八。清理、砻谷、碾米、白米整理和包装过程对储粮害虫开展的多轮进攻,但每轮战役的手段不同。既有全面铺开的大规模消杀,也有精准聚焦的针对性攻坚。


 

但是,深度隐藏的部分虫卵却依然能躲过现代化、精密的稻米加工设备的损伤,继续发育和成长。



真空、充气包装能抑制虫卵活性,引起发育停滞甚至死亡,而储粮害虫对真空低氧的耐受时间仅有几天。因此,真空和充气包装大米拆封后,短期内发生虫害的概率会大大降低。

 

无论商品加工环节如何细致缜密,仍会有”漏网“虫卵进入米袋,而在商品流通环节,成虫也有可能蛀破米袋产卵。


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的分析表明,昆虫卵为无毒物质,无致突变、致畸作用。而且在50-70℃温度下,6分钟即可杀死大米中的全部虫态的储粮害虫。也就是说,蒸米饭的过程就是一次消灭虫卵的过程。


如果家里有筛米、面的器具,用过筛的方式清除碎屑、虫子以及虫蚀粒。过筛后的大米,是可以食用的。



如果大米颜色发灰变暗、米质疏松易碎,意味着大米已经陈化,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明显流失。这种情况就不建议吃了。


为了避免粮食浪费,建议大米开袋后放冰箱低温储藏,也可在通风、干燥的环境中存放。